親親寶貝

【育兒悄悄話】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 (上)
2011/12/30尹建莉
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從圓圓四歲起,我就給她準備了一個小本子,專門記錄她做的好事。小本子不大,每頁只記一件事,所記的事情都很簡單,基本上只有幾個字,例如「收好玩具」、「丟垃圾」、「自己編故事」、「晚上獨自去廚房開燈拿牙籤」、「學會認鐘錶」等等,每頁都用紅筆畫一朵小紅花——這就是給她的獎勵。我們把小本子叫做「記功簿」。我發現每次給圓圓「記功」時,她都非常高興,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數數自己得了多少朵小紅花。

 

以記功簿形成良性循環

  這個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一是孩子受到表揚,很有榮耀感;二是小本子中記的事情對她有提醒作用,讓她以後不要忘了再做這些好事;三是凡寫在這個小本子上的字,圓圓都能記住,她經常在數小紅花時順便讀一下自己的優良事蹟,也認識了不少字。


  到她上小學後,學校老師經常獎勵小紅花,就是在一張小紙片上蓋一個小紅花印章,集滿十個小紅花就可以換一個「大笑臉」。教室後面有個「榮譽欄」,誰的名字下貼的「大笑臉」多,就表示誰做得好。圓圓在整個小學期間,一直榜上有名,且「大笑臉」數總是位居前一、二名。我們心裡非常高興,但從不去渲染這件事,就把它當作是常態,沒什麼值得特別說的。這樣做,是擔心她在和同學的比較中會有優越感,怕她學會刻意去追求「大笑臉」,從而失去行為的自然與和諧。


  於此同時,家裡的「記功簿」還一直在增加內容,但沒有一次是記錄她考試成績好。我們一直認為小學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對考試分數的過分關注,對排名的斤斤計較,其實都是對學習興趣的扼殺。當孩子被大人引導去關心分數、關心排名時,他就不會對學習本身有興趣了。學校方面對成績已過度渲染,如果家長再推波助瀾,非但對孩子將來的學習沒有幫助,反而會引起反作用。


  所以上小學期間記錄的內容無非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幫媽媽洗碗,洗得乾淨」,「二胡拉得好」,「學會了切馬鈴薯」等。到了學期末,也記一下她總共在這學期得了哪些獎,這主要是作為備忘。此外,還記了一些她寫的「詩」,很幼稚但充滿童趣。


  她十歲上國一,住校,一週回家一次,剛開始不習慣,想家想到哭。她第二週回來說這週沒哭,我就趕快給她記下「住校第二週就不哭了」。這個時期的「功績」基本上都和她的住校生活有關:「被子疊得整齊,受到老師表揚」,「自己洗衣服,洗得乾淨」等。這些是她成長中外在的一些進步,同時我也記下了她內在的進步和成長。


  有一次她和我發生爭執, 辯論中我們情緒都有些不快。但她不是偏激地維護自己的觀點,而是能一邊辯論一邊思考,一旦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就停止辯駁,然後和媽媽一起理清思維。這是她的成熟,也是一種美德。所以我也把這件事記到小本子上,並獎勵一朵小紅花。這讓圓圓進一步確定,辯論是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為了駁倒對方。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已越來越有主見、有個性了,她很快成熟起來,畫小紅花的獎勵顯得有些小兒科了。最主要的是,圓圓個性、思想、學習等方面都表現出穩定的良好狀態,我們更注重的是和她的交流溝通。所以她上國中二年級以後,小本子基本上就沒再記什麼,這件事很自然地停了下來。


  現在圓圓上大學了,「記功簿」已成為我家的一件「文物」,成為她幸福成長的見證。我們感覺,設立「記功簿」是個不錯的辦法,我們從沒用錢獎勵過圓圓,來自父母的獎勵就是這個小本子中的一朵朵小紅花,它無法用金錢計算價值,卻無比珍貴,協助我們培養了孩子許多好品德。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有自信、更容易進步。許多家長的錯誤就在於總喜歡用物質的東西獎勵孩子,這說明他們並不了解孩子——對於現今並沒有物質短缺體驗的孩子,物質獎勵的作用不大,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

 

本文出自人類智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http://www.humanbooks.com.tw/product.html?v=1017

善用記功簿,肯定與激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