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寶貝

【育兒悄悄話】孩子,你的脾氣怎麼那麼大?
2012/04/20 廖曉君(幼教編輯組長)


      為什麼有些孩子容易大哭大鬧,不能好好講道理,非得用哭鬧的方式來溝通呢?其實,許多大人都有類似的困擾,「容易生氣」、「沒有同理心」、「缺乏挫折容忍力」是孩子最常見的情緒問題。
      
      根據一項情緒研究,孩子從小就傾向報喜不報憂,較常說快樂的事,較少分享遇到的挫折。這種現象跟華人的價值觀有關,因為大人常鼓勵孩子說有成就、被誇讚的事,但是遇到令人難過、生氣的事,常告誡「不要生氣」、「誰叫你⋯⋯」等,但是,這樣的觀念卻阻礙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學習。

我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好嗎?

  要知道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好不好,可以觀察情緒穩定的孩子來略知一二,他們有幾個重要的特徵,第一是孩子喜歡自己,第二是孩子知道有人喜歡自己,第三是孩子的心態比較正面,不會一直鑽牛角尖。

如何讓憤怒的孩子冷靜下來?

  面對孩子憤怒的情緒,有幾個引導步驟:
1. 不被打擾的環境:
在幼兒園裡常常有張小椅子,以隔離方式處理情緒。若在外面,很難在大眾目光下好好和孩子對話。這時可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除了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可以稍微中斷孩子的情緒。
2. 安撫、接納孩子的情緒:
抱抱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被關心。
3. 了解發生的事:
當孩子稍微鎮靜後,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事,但是不做價值判斷。有時孩子的敘述可能只是片面之詞,大人必須以明理的態度多方了解事件的狀況。
4. 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思考該怎麼辦,而不是直接告訴他怎麼處理。

「情緒管理」很重要嗎?

  最近教育界常常討論校園霸凌議題,有時也耳聞學生因功課壓力而自殺。如果透過教育可以讓孩子好好面對自己的壓力和情緒,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發生。大人的世界中,也常有憂鬱症、語言和肢體暴力等事件,撇開特殊的生理因素,這些都是情緒管理的問題。
  所以,情緒管理很重要,影響人一生的生活品質,甚至是學業、事業成就。

大人可以做的事

1.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讓孩子知道有人關心他,如:摸摸孩子的頭,不一定要立刻幫孩子擦掉眼淚,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我會在這裡陪你。」
2. 協助孩子培養正確的觀念:
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反應,因此,我們要教孩子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了解原因,並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以恰當的策略調節心情。
3. 準備均衡的飲食:
均衡的飲食有助孩子發展健康的情緒,此外,補充香蕉、堅果等食物,也可以幫助孩子穩定神經、釋放快樂的腦內啡。
4. 帶著孩子一起運動,宣洩負面的情緒:
運動可以釋放壓力,讓負面情緒煙消雲散,這種好處已經過大量研究證實,不妨定期帶孩子進行足量的體能活動,還可以促進親子感情呢!

大人不能做的事

1. 不良的示範:
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EQ 好,要先檢視自己是否也有適當的情緒管理能力。
2. 斥責、講大道理:
事件發生當下就罵孩子、講道理,會讓情緒教育適得其反,讓孩子有話不敢說,往後反而容易尋求不健康、不安全的管道宣洩情緒。
3. 息事寧人:
大人有時為了省麻煩,可能會用條件交換方式來讓孩子停止哭鬧,如:「不要哭了,爸爸買糖果給你吃。」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抓住大人的弱點,以後更常用哭鬧來達到目的。
4. 總是讓電視、電腦當孩子的保母: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回家後為了可以安靜做家事,常常放任孩子看電視、玩電動。但是,陪伴孩子絕對是更有價值的投資。
5. 不要讓孩子哭太久:
雖說接納是最重要的,但是學齡前幼兒的身體尚未發展成熟,如果讓孩子哭太久,可能會導致呼吸不過來。

  穩定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影響孩子的學習,因此情緒可說是身心健康的指標。此外,教育部預計於2012 年發布「幼兒園教保活動與課程大綱」中,「情緒」是六大學習領域之一,目的就是要把過去隱藏在教學裡,偏向機會教育的情緒教學,提升到課程層次。可見「情緒」確實是越來越受重視,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持續來關心這個話題,從己身做起,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快樂的人。

穩定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