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累積的快樂記憶,足以成為一生努力不懈的能量;而閱讀可以超越當下情境,創造出更大格局的視野。
孩子天生就愛跟爸媽親暱的窩在一起,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更能帶給孩子無比快樂的記憶;無論拿著書本閱讀,還是拿著電子書閱讀器看故事都好,藉由什麼媒介來閱讀不是重點,能聽著爸媽的聲音,仰頭看著爸媽疼愛的眼神,共享甜蜜的時光,才足以令人難忘!
親近不同的載體
這一代的孩子跟爸媽童年行為中,差異最大的就是「閱讀經驗」,孩子透過電腦、電子書閱讀器來閱讀的時間,占據他所有閱讀時間的百分比遠遠超過二、三十年前。原因除了「方便」以外,電子書能跟孩子互動,讓閱讀更有趣也是主因。
書本的「材質」除了不同厚度的紙張以外,還有「布書」、可以一起洗澡的「塑膠書」,繪製在木片上的「木質書」,甚至還有運用特殊印刷技術列印在透明塑膠片上,加以層層疊疊創造出透視效果的「透明塑膠片書」等,而現在又加進呈現方式更變化多端的「電子書」。
當電影《哈利波特》一開始在臺灣上映時,電子書還沒有像現在這麼流行,電影裡的「魔法新聞報」上面,圖片可以不斷的動作,讓閱讀「魔法新聞」更加有趣。當時的電影片段讓人感到極為新奇,對照現在的電子書發展來看,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這種「魔法界的閱讀方式」已近在眼前。
如今,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手上拿的是「紙本的書」還是「電子書」並不是重點,「內容的選擇」始終是閱讀活動中要掌握的精髓。故事精不精采?圖畫是否精緻?想像空間和創意能否讓人回味再三?這些才是必須在意的地方。讓親子一起從不同的載體中接觸好故事,從而建立起孩子對文字、對圖畫的審美概念。
建立閱讀的能力
兩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能力動手整理自己的小書櫃,也能依好惡,從一堆書當中挑選出喜歡的故事書遞給爸媽,露出期待聽故事的可愛表情。從零歲開始到學齡前,是爸媽最容易陪伴孩子建立閱讀習慣的好時機。
給「電視保母」或「電腦保母」來教育。電視節目就算不出現不當語言或不當行為的畫面,也取代不了爸媽為孩子說故事時建立起的深厚情感,及潛移默化培養價值觀的影響力。而「電腦保母」即使放入的是經過挑選的光碟片,經過程式設計的互動模式,更取代不了人與人間細膩的情感互動。融入情感的互動才能使人生有味!
無論是從電視、電腦,還是手機上閱讀,爸媽都別一走了之;「陪伴」是親子共讀的重點,邊看、邊談,表達出把閱讀當一回事的態度,孩子會認真吸收優良的閱讀內容,漸漸也培養起選擇優良閱讀載體的能力及閱讀文字的能力。
養成思考的能力
世界第一的臺灣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從八歲以後就白天上課,晚上去練習場揮桿,她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歡打球,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去打球。」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從國小四年級跟著父母到加拿大溫哥華求學,並在六年級時接受大學服裝設計系教授破例指導時,就很清楚知道自己在設計禮服方面的才華和夢想。料理大師「阿基師」從十五歲起就知道自己愛做好吃的料理,進入餐飲界努力不懈。
這些人成功的地方,是在他們很早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方面,並且願意為了達成夢想盡力而為。
我們期待孩子能認真讀書,但讀書的目的絕對不是一味追求高學歷而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或是在某個階段畢業並就業後,因為對自己認識不清而隨便找個足以溫飽,但卻找不到快樂的工作。人生的目的不在追求高薪、高學歷,而在能實現自己、做有建設的事。
並非每個人對「認識自己」都這麼有天分,而親子共讀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培養彼此的了解度和默契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藉由閱讀來拓展孩子在有限生活空間裡能獲得的經驗,爸媽可以趁機提供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參考,使孩子透過「共讀時光」了解更多不同的生活狀態。
爸媽耐心的陪伴,將可使孩子更了解自己,也更懂得思考自己的未來,最無價的是在孩子的「快樂撲滿」裡,為他存下無可取代的美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