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字少語句活‧心中唱起文字歌
我的童年時期,正好父親常在寫「看圖說話」,那是由畫家先畫一幅畫,父親再來寫兒歌。畫家的想像力很豐富,精采的畫面往往吸引我的目光,比如說有個畫家畫了一個小女孩在彈鋼琴,小女孩的姿勢很有律動感,好像正隨著音樂的節奏輕微的擺動。父親看著看著,竟然想到了格林童話中的一篇《四個音樂家》的故事──老驢子、老狗、老貓、老公雞為了逃離嫌棄牠們的主人,偶然的機會下聚在一起逃難。
夜裡牠們肚子餓,正好發現在屋裡吃大餐的強盜,為了趕走強盜好進屋享用留下來的大餐,四隻動物一起發出聲音把強盜嚇跑。現今在德國不萊梅還可以看到這四個「音樂家」的雕塑:四隻動物疊羅漢,最底下是一匹驢子,驢子背上站著一隻狗,狗的背上站著一隻比狗小一點、身手也更靈活一點的貓,貓背上高高站著身上有翅膀、不怕摔下來的神氣大公雞。
父親寫了一首兒歌:
叮叮噹,叮叮噹,
誰彈鋼琴這麼好聽?
狗騎驢子,貓騎狗,
公雞站在貓頭頂。
瞧一瞧,看個清,
喔,原來是主人的女兒小玲玲。
父親就用這首不到五十個字的兒歌,一口氣讓我對「彈鋼琴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音」有了好印象,也對「格林童話四個音樂家」這個故事有了認識。當中那句「狗騎驢子,貓騎狗,公雞站在貓頭頂。」我念個兩遍,馬上就對四隻動物誰上誰下,記得清清楚楚,有趣的畫面如同出現在眼前般。
一首好兒歌可以啟發兒童對文字美感的體會,也可以學習語言,以後懂得如何描寫他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對幼兒未來學習語言和文字,是很好的橋梁。
兒歌輕快有節奏‧詞句淺白生活化
幼教老師等於是為幼兒挑選兒歌的把關關主,自然是會挑選適合幼兒的兒歌讓孩子念誦,首要的挑選準則是這首兒歌「好不好念」。兒歌的形式通常句子要短,要有押韻,念起來要有明顯的節奏感,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
三輪車,跑得快,
上面坐個老太太。
要五毛,給一塊,
你說奇怪不奇怪。
把它轉換成「字數的變化」,念念看它的節奏,就變成:「123,123,1234567。123,123,1234567。 」字數整齊,而且充滿趣味的節奏感。
次要注意的是,兒歌的內容不能太深,比如說描寫的是幼兒不能理解的情緒,例如:悲傷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或是家道中落,景況大不如往昔這種深層的人生感想。兒歌不能寫得太深,內容取材最好是幼兒生活中的題材,例如:爸爸、媽媽等生活中與他親近的人,或是溜滑梯、玩遊戲、吃好吃的東西等等。
兒歌的描寫既然是含蓋生活面,生活中本來就有悲有喜,即使是幼兒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幼兒會對哪些事情感覺很傷心呢?比如糖果被搶走、玩具壞掉了、做了惡夢,醒來還哭著呢……這些也都算是兒歌適合的題材。
幼教老師為幼兒選擇句子短、有押韻、念起來有節奏感,內容也是幼兒生活裡熟悉的事情的兒歌時,並帶著念,就可以幫助幼兒認識生活、學習語言。
避開不適當題材‧多次修整找佳句
創作兒歌很有趣,思考的邏輯上要先決定一個適合幼兒題材,比如說「盪秋千」,接著就去觀察盪秋千時細微的動作,我們會看到孩子手緊緊的抓著秋千的繩子,笑著、叫著,往上盪的時候腳伸得直直的,女孩的髮絲順著風向後飛揚,身體微微的向後仰。看著她的眼神,一下子有些害怕秋千的速度,在擺來盪去間努力的平衡,一下子又充滿笑意看著好朋友。
這時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觀察,寫出一些跟盪秋千有關的句子,比如:「一會兒高,一會兒低,好像坐搖籃。」這樣的句子雖然合理,卻沒押韻。如果是:「盪秋千,真有趣,我要回家去。」雖然押韻,卻是不合理的句子。
兒歌中通常包括事件、當事人的情緒,如果還能和旁邊的人有互動,句子會顯得更活潑。不過,除了盪的人要小心不掉下來以外,周圍的人也要小心被打到,尤其不能站在秋千的後面,所以如果寫「你坐秋千我來推,好像飛機要起飛」,句子雖然描寫得很有畫面,但為了安全的考量,變成是不能鼓勵幼兒念的句子。
作者在構思好句子時,除了觀察以外,也可以從跟幼兒的互動中做聯想。比如我兒子很愛玩拼圖,拼圖的碎片要歸回原位,這是玩拼圖的人要做的事;我陪兒子玩的時候,常會跟他說:「拼圖想回家,你來幫它忙。」這種擬人法本身就會出現趣味,從拼圖自己的角度出發,句子就會變成:「拼圖想回家,找人來幫忙。」
總而言之,從實際題材中找到靈感,再對於情境有所發現,寫出來的兒歌才會有生命力,也才能得到幼兒念誦時的認同感,越念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