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寶貝

【教師加油站】你今天邏輯了嗎?
2014/10/31李寧紜(小康軒編輯部)

  
孩子進入學校就讀後,我們會用「考試」的分數來評量他學得好不好:分數高就表示都學會了,未來一片光明;分數低就認為他什麼都沒學會,前途一片黯淡。真的是這樣嗎?

 
嚴長壽高中畢業,被各大企業挖角擔任總經理或總裁;經營之神王永慶小學畢業,卻創造了台塑集團的大業;更遑論高中畢業後,只在大學旁聽的賈柏斯,締造了蘋果奇蹟。我們從這些知名人物身上發現,學歷不是成功的唯一指標,邏輯能力的養成與後天的努力,才是成功的能量與關鍵。

 
提到邏輯能力,就讓人聯想到德國。德國的科技、科學研究舉世聞名,嚴謹而專業的態度也是讓大家津津樂道。展現在教育上,可看到德國人從小就扎實的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發展出許多優良的教材教具。

在全球化的熱潮下,除了關注英語力,還有什麼是孩子更重要的關鍵能力?那就是邏輯力!

 

生活中處處有邏輯

「知識」可以透過題目與答案的一對一對應,來知道孩子是不是學得很好;「邏輯」則是抽象的,是一種思考與推理能力的展現,它沒有固定的答案,很難用一套測驗標準,分析孩子的「邏輯」學得好不好,但可以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去觀察。邏輯好的孩子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在學習知識時能夠有組織的去整理資訊,在碰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進而創新。


孩子長大後,未來的生活變得複雜,所以舊的方法或經驗已不敷使用;工作時遭遇的問題不再有標準程序告訴你怎麼做,得靠自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因此邏輯也是一種創造力的展現,一種對事情的通盤考量。


「邏輯」在短期也許很難看出差異,但這樣的差距會隨著年紀漸漸看出差距,影響孩子的一生。


從生活中訓練孩子的邏輯

「學邏輯」越來越風行,報紙後面會提供邏輯遊戲,書店架上有許多邏輯訓練與理論的書籍供選擇,行動裝置也出現了許多邏輯相關的遊戲,以下是生活中就可以訓練孩子邏輯的方法,提供老師或家長參考。


1. 透過「玩具」學習「分類」:
孩子最喜歡玩玩具了,會玩玩具不一定就會收拾玩具唷!可以先和孩子比賽看誰最快把玩具全部收到一個箱子裡,等收拾玩具的習慣建立後,再引導幼兒將玩具分類,先把娃娃分成一類、積木分成一類,再把娃娃分成人偶、動物類,把積木依照形狀或顏色分類,孩子熟悉各種分類方式後,就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方式分類,讓收拾玩具變成操作性的邏輯遊戲。


2. 透過「感官」學習「觀察」:
觀察力好的孩子,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能引發探索與學習,刺激邏輯的增長。早上起床,問問孩子:「今天天氣如何?」、「有沒有聽到小鳥的叫聲?」;讓孩子聞一聞早晨空氣的味道;說一說今天的早餐嘗起來味道如何;摸一摸家人的臉,透過感官這種直接的方式,最能引導孩子看到事物的細節,引發學習的好奇心。


3. 透過「拼圖」學習「辨識」:
拼圖是將一張完整的圖片,切割成多個零件,要完成拼圖,得先辨識拼圖的外形,看看它是屬於四邊的還是裡面的拼圖,然後再依照比對圖片的內容,判斷它是屬於哪個部分,並作初步的分類,接著再根據細節並旋轉拼圖,找出正確的位置。因此,拼圖除了需要手眼協調,還能增進推理能力,對於邏輯訓練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4. 透過「禮儀」學習「順序」:
「請、謝謝、對不起」是幼兒學習禮儀的基本用語,除了要學會講,還要學習在正確的時候講出正確的用語。不小心撞到人的時候要講「對不起」,如果講錯可能是不懂用語的意思,也可能是對情境的邏輯判斷不足,不知道要在什麼時候講什麼話。「排隊」是禮貌,也是事情發生的順序與先來後到的展現,孩子可以透過觀察,了解順序的邏輯。


什麼時候開始學「邏輯思考」?


既然邏輯這麼重要,等到發現不足時再訓練,來得及嗎?邏輯像一棵樹,經驗與學習是樹的根本與基礎,樹枝與樹葉就像我們的思維模式,等到樹長大了才想要改變它的方向或樣貌,是很困難的。所以應該協助孩子,從小就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刺激邏輯樹的成長,以面對未來的生活。


德國是注重邏輯思考的國家,因此發展了許多邏輯訓練教具或桌遊,其中「邏輯高」這套教材,透過孩子喜歡的故事,將邏輯概念融入情境中讓孩子思考;桌遊則以簡單的遊戲規則,提升孩子的思考力與組織能力,方便老師與家長作為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指標性教材。

         

協助孩子,從小就訓練自己的邏輯思考,刺激邏輯樹的成長,以面對未來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