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寶貝

【教師加油站】我們玩「蛋」了!幼兒科學就要這樣玩!
2014/12/31邱瓊慧(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

 

幼兒要學什麼科學?幼兒怎麼學科學?這是許多成人聽到「幼兒科學」的直覺反應。對於幼教保服務人員來說,要思考「幼兒科學要教什麼?」、「幼兒科學怎麼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進行幼兒科學教學前,教師必須知道幼兒對科學的迷思概念。所謂的迷思概念,是指在進入學校學習科學概念之前,對於自然世界已經有一些想法或觀念,而這些想法和觀念乃是基於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經驗所致,受到日常生活經驗、先備知識或同儕文化的影響,不是正確的科學概念。例如:「下雨是因為天空在哭」、「火是活的,因為它會動」、「打雷是因為上帝在生氣」等。科學教育者都主張,在進行科學教學前,必須了解學生的科學迷思概念;猶如教學者必須在教學前了解學生的背景知識和起點行為一樣,科學教學亦是如此。了解幼兒的科學迷思概念,將有助於教保服務人員設計和規劃適切的科學學習活動,以讓幼兒在學習活動中透過實際的操作和體驗,來破除自己的科學迷思概念。此目的即是讓幼兒在活動中產生認知衝突,進而破除自己的科學迷思,獲得正確的科學概念。在教學活動中,強調引導幼兒探索和思考主題概念相關的問題及現象,最後在教學活動之後進行教學評量,省思教師自我的教學和幼兒對於科學概念的學習狀況。將幼兒科學教學活動依教學前、中、後的重點列於圖一。
  

圖一:幼兒科學教學前、中、後的重點

 

筆者與同事們所組成的幼兒科學研究團隊,獲得102 年度科技部科教發展與國際合作司補助,與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進行為期一年的「推動幼兒科普活動人才培育計畫」,以「氣球」、「食材」、「水」、「光影和聲音」四個生活中常接觸到的經驗為主題,設計一系列的幼兒科學教學活動,與現職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幼兒科學教學的探究和思考。本文僅以其中「食材」主題的一個「我們玩『蛋』了!」幼兒科學主題為例,提供一些「幼兒科學就要這樣玩」的實例供參。
 

食材的科學主題要談什麼呢?我們選擇了廚房裡常會有的「蛋」,並設計一個以「蛋」為主題的幼兒科學教學活動,主題名稱為「我們玩『蛋』了!」。我們怎麼玩蛋呢?「蛋」主題的課程發展,從了解幼兒對於「蛋」的先備經驗和先期概念開啟。首先我們先思考「幼兒對蛋的先備經驗為何?對蛋有什麼想法?」也就是「幼兒對蛋的迷思概念為何?」例如:蛋很容易破、蛋不能捏、不能把東西壓在蛋上面等。於是我們產生了如圖二的活動網,從觀察「生蛋?熟蛋?」的活動,開啟「我們玩蛋了!」的主題探索。
 

接著,看看我們怎麼玩「蛋」吧!
 

 
活動緣由

生蛋和熟蛋在外觀上不容易察覺其差異,生蛋或熟蛋放在一起,若不仔細觀察,乍看之下,是很難分辨差異的。在家中偶爾會把沒吃完的水煮蛋放回冰箱中的蛋箱裡,到了煮飯時間想要煎蛋或煮蛋時,一時之間會有拿錯的情形。因此由生活中常發生、常見的狀況來開啟「玩『蛋』」主題的發展。
 

圖二:「我們玩蛋了!」活動網

 

活動:生蛋?熟蛋?
 
透過「生蛋?熟蛋?」活動,引發幼兒觀察蛋和探究蛋,並從觀察和探索時,引導幼兒猜測「你覺得哪一顆是生蛋?哪一顆是熟蛋?」再請幼兒在蛋殼上做記號。接著引導幼兒可以使用多元的方法來確認自己的猜測,例如:將這兩顆蛋放在水中或食用醋裡,觀察其浮沉以及蛋殼外面冒泡泡的情形,引導幼兒思考自己是根據什麼原因和理由來預測哪一個是生蛋或熟蛋。為了讓幼兒可以更清楚的觀察蛋殼冒泡泡的情形,我們也提供放大鏡作為觀察和探究的工具。

 
活動:蛋有多硬?
 
「蛋有多硬?」活動則是延續前一個生蛋、熟蛋的活動之後。為了確認自己的猜測,引導幼兒觀察兩顆蛋在水裡的沉浮情形、蛋殼冒泡泡、敲打蛋殼、用力捏蛋、到實際敲破蛋殼等,讓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確認自己的猜測、推理是否正確。

 
接著,敲破的蛋殼,則是讓幼兒體驗玩蛋的樂趣,可以使用寶特瓶來進行吸蛋黃的活動,讓幼兒實際觀察蛋黃外層的薄膜。

 

利用寶特瓶吸蛋黃,從中觀察蛋黃外層的薄膜。

 

剝開後的蛋殼,則用來進行蛋殼有多硬的活動,將四個剝開一半的蛋殼放在四角,再將一本厚重的書本壓在上面,觀察其變化。結果發現蛋殼並沒有被壓破或壓倒,反而撐住厚重的書本。從這樣的實驗中讓幼兒了解到「眼見為憑」,使幼兒實際看到撐住厚重書本的四個半顆蛋殼,並沒有發生預測中會被壓破的情形,這便是讓幼兒在活動中產生認知衝突,進而調節自己的認知,亦即蛋殼原來沒有想像中的脆弱。
 

為了讓幼兒更能體驗和感受蛋殼承受重力的情形,於是用一整盒10 顆完整的蛋來做實驗,實驗時則是以逐漸增加重物的方式來進行,最後果然出乎大家的預料,10 顆蛋竟可以這麼耐重!
 

10 顆蛋竟可以這麼耐重!

 

我們就是這樣玩「蛋」的,歡迎幼兒教保夥伴們大家一起體驗和幼兒玩科學的樂趣,體驗「幼兒科學可以這樣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