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上課,一位媽媽很憂心的說她的孩子每回出門總要買個東西才肯回家,不買便哭鬧發脾氣,令她不知如何是好。我問她:「妳時常帶她去百貨公司、遊樂場吧?」媽媽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想來答案是肯定的。
我告訴她:「妳還是可以帶她去百貨公司走走逛逛,但是不要每次出門都只去百貨公司,調整一下出遊的場域,讓孩子多一點機會到戶外去看看白雲藍天、吹吹風、曬曬太陽。」
百貨公司裡的每一樣物品都標了價,任何你想帶走的東西都得付出有形的貨幣,孩子像白紙一樣,小小年紀便習慣了「付錢、帶走東西」的模式,天真的心自然以為「所有我喜歡的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到」、「唯有得到我喜歡的東西,我才會開心」,日復一日,孩子的物欲也就隨著年齡逐漸增強,偏頗的價值觀於是慢慢成形。
遠離山林、失去大自然滋養的現代孩子不僅僅出現了價值混淆的現象,幾乎所有我們現在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問題──情緒失控、注意力不集中、過動遲緩、體弱過敏,都可以透過回歸自然的懷抱而得到改善紓解。
孩子為什麼離開大自然?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日益進步的科技文明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型態,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大人的觀念吧!
我的朋友正計畫著暑假帶她三歲的兒子去台東曬太陽,先生不去,只丟下一句:「妳根本是自找罪受!台東很偏僻,妳可不要說我沒警告過妳!」
真令人傷心哪!
舟車勞頓的忍受酷暑或許身體勞累,但流過汗之後的通體舒暢可不是整天待在冷氣房可以感受到的,很多時候,辛苦或快樂、勞累或享受,不能只是停留在理所當然的想像,站起來、走出去,曬了太陽後,或許才可能真正的完全體會除了熱之外的其他感受。
孩子通常不會因為冷或熱便放棄有趣的探索。大多是身旁的大人禁不住或不願意,於是,索性也禁了孩子,以安全的理由。漸漸的,孩子自己也忘了曾經對大自然的那份嚮往,遠遠的離棄了大自然。
在荳芽、蝴蝶這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帶她們去遊樂園的次數屈指可數,更多的時候,我總是帶著她們往戶外走。即使我們生活在台北都會區,孩子們對大自然的一切卻是再熟悉不過了,每一回她們看見山水和雲,總是歡呼著雀躍奔跑,樂在其中。
遊樂園裡所有投了幣便運作的遊樂器材,孩子坐了上去,便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設計好的遊戲規則,器材動、孩子不動,孩子失去了自遊戲中探索思考的樂趣,徒然養成習慣被安排、被操控的被動性格。偶一為之,還可以;所有玩樂模式一概如此,爸爸媽媽可要留意後遺症。
大自然的山水、樹林和花草,變幻莫測,孩子入了其中,或跑或跳、或沉思或歡鬧,他是主體,怎麼玩,他作主,大自然僅僅是個寬容大度的包容者,時而配合著孩子的節奏,翩翩起舞;時而和孩子鬧個小玩笑,刁難作弄。樂趣與學習,便在孩子與大自然的互動中,逐漸累積。
我總是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幾年前,我應邀到花蓮演講。一想到花蓮的好山好水,著實不忍讓荳芽、蝴蝶錯失。即使她們當時馬上就要期末考,我還是讓她們請假同行,我們一家趁便遊花蓮。
花蓮天氣很熱,但是,為了這片藍天,我們願意出門。
荳芽說:「媽媽,妳說希臘的天空很藍很美,所以有『今晚的天空很希臘』的形容,我們花蓮的天空也很藍很美,今後我也可以說『今天的天空很花蓮』……」
嗯!大自然調教出的小詩人。
荳芽和蝴蝶久聞「福壽螺」的臭名,深知福壽螺對稻作的危害,這一趟花蓮行,我們也在田間見識了福壽螺。她們抓起一隻仔細觀察,還發現了福壽螺粉紅色的卵,活生生的一堂自然生態課。
來到了花蓮,當然不能不看海。有一天晚上,我們住在七星潭邊,落地窗一推開,海風迎面吹來,日出日落,盡入眼底,好似一天看盡繁華凋零,很美,也有些感傷。
荳芽和蝴蝶不來傷春悲秋這一套,她們的世界只有歡笑和探險。早早晚晚,我迎朝陽傷落日時,她們在海邊踏浪、揀石頭。還很幸運的遇上了定網漁釣豐收的漁船作業回來,親眼看見滿網的漁獲被吊起,興奮得直驚嘆:「原來是這樣抓到魚的呀!」
「如果妳們出來,很用心的看、很認真的感受,在大自然裡學到的絕對不會比妳們坐在課堂上學的少。」我這樣對荳芽、蝴蝶說。
更多精采文章,奧林&大穎讀享網: http://www.olbook.com.tw/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