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不需要思考太多、直覺的隨手畫一個房子給我……」我在課堂上做過多次這樣的實驗。待我收集來了數十張畫作後,一字排開,總會赫然發現這些不同背景、成長經驗各異,也互不相識的學員們畫出的房子,竟然如此雷同。
如果再追問:「你記得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畫房子的?」大約上了小學是個關鍵時期,也有人更早在一進了幼稚園便畫出像穿制服的房子樣貌了。
這個實驗某種程度反應出了我們被僵化的教育影響的結果。一個孩子一進入團體、開始學習社會化,為了不與他人格格不入,免不了就要被要求規矩、一致性。遵從大家約定俗成的禮數教化,適度的調整自己,讓舉止合宜,本是立意良善。可惜很多大人將這樣的規矩要求擴大到孩子所有的學習層面,早早框住孩子的思維、扼殺了創意。這樣的孩子成長以後,自然成了一群即便互不相識也能畫出一模一樣房子的人,大家思維相似、少有自我,一生中追求的也是「與大家相同」的安全感。
台灣有很多孩子早早被送去學畫畫,因為父母們希望盡早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孩子們端坐著,被所謂專業的老師教著可能還聽不懂的繪畫技巧,或者被規定可以畫這個、不能畫那個,完成畫作後要被評比、修正,最好還能參加個比賽、贏個獎杯。大人們苦心的精算著如何培育出一個畢卡索,以便揚名立萬。卻忘了,偉大的畢卡索曾經說他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像孩子一樣作畫。
一個總是擔心著自己「畫不像」的孩子,是永遠無法體會畫畫的樂趣。樂趣,最可能來自於天馬行空的想像。天空,可以是平靜的藍、也可以是生氣勃勃的粉橘、或是歡樂的七彩絢麗。因為,天空瞬息萬變,有時晴朗無雲、有時旭日初升、有時烏雲遮日。懂得欣賞這些美好的片刻,便是生活的藝術家;透過畫筆畫出的,自然盡是美麗。哪裡還需要學習如何畫呢?而,每一個尚未被僵化的教條捆綁住的孩子,都可能有這樣的潛質呢!
我記得我們家荳芽一二歲時,很愛畫畫。她老是拿著畫筆蹲在地上,隨性的畫畫。爸爸一看到她在木質地板上塗鴉,總是氣極敗壞的阻攔。為了成全荳芽畫畫的興致,我央請紙廠給了我一些大型紙張,把整個客廳鋪滿紙,任荳芽隨意畫,也解決了她與爸爸的畫畫紛爭。直到現在,九年級的她還是隨身攜帶著彩繪筆,開心的、隨性的畫著。
荳芽不一定要成為畫家,但我確信她是有欣賞美的能力的。
我始終遺憾著台灣的傳統教育欠缺美學這一塊,多數大人將畫畫視作一門學科、才藝,輕忽了畫畫藝術所能帶給孩子的感知體驗能力,實在可惜。於是,在看到西班牙畫家羅希歐.馬汀內茲(Rocio Martinez)創作的這一套有關孩子畫畫的議題繪本時,實在覺得非介紹給台灣的讀者不可。
每一本書名,便是一個畫畫的主張,也提醒著我們──畫畫這件事,不就是這樣嗎?
更多精采文章,奧林&大穎讀享網: http://www.olbook.com.tw/index.php